English

重建中国的学术批评规范

1998-05-24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阿正文

目前,学术批评之所以呈现热闹景象,背景大概有二:一是学术界受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一些人治学不够谨严,留下了一些“学术垃圾”或“文化垃圾”,若不予以批评,必将贻误后学;二是国泰民安,法制日趋健全,学术批评不再有被乱扣“帽子”之虞。但我国的学术批评之路仍是曲折的,许多涉及学术规范、学术道德及科研管理的问题,至今还未有相对统一的认识,给学术批评的开展留下了许多不可逾越的障碍。

《历史研究》今年第一期刊发的《是学术创新,还是低水平的资料编纂?——评杨子慧主编<中国历代人口统计资料研究>》一文,对长达370万字、“中国社科院‘八五’重点科研项目成果”,下了从“总体上说是不合格的”、是“基本失败的课题”的结论。这样的结论在中国社科院的重点项目中几乎是史无前例的。有关媒体认为,不论该文引发的争论将有多大,作者在以史料为基础的长篇书评中表现出的严谨以及署以本名的作法,都是令人击节的。

另一篇批评文章的批评对象是王振忠所著的《近600年来自然灾害与福州社会》(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这篇题为《不能为出书而出书》的批评文章刊发于《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但此文与上文颇有不同:一是结论武断,如说“福厦间学术界同仁都表失望”,就不符合事实;二是火药味过浓,如“能蒙骗专家之外的读者……但是难逃内行法眼”等,有失儒雅;三是论据不足。

批评还是赞扬并不重要,甚至批评的对与错也不是十分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对学术采取何样的态度。批评应当是学术化的、和平友善的问题讨论,应该公允客观。上述两篇学术批评文章所引发的讨论刚刚开始,我希望它能够深入,能有一批秉持学术精神的学者介入这一讨论,就学术规范、学术批评的原则与方法各抒己见,使走过曲折道路的中国学术批评,在世纪之交得到重建。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